科晶(寧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CRYSTALGEN NINGBO BIOTECH LTD
產品搜索
在線客服
 工作時間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周六至周日 :9:00-17:00
 聯系方式
電話:0574-87681087
郵箱:rotic@crystalgenchina.com
地址:寧波市高新區江南路1558           浙大科技園7001室
網址:www.yizhangbing.com
美國公司:25 AUSTIN BLVD,COMMACK,NY 11725 UNITED STATES

中國生物學發展歷史及前景

 二維碼 597
作者:王曉曉的文庫來源:百度文庫網址:http://wenku.baidu.com/view/9ba81ad726fff705cc170a95.html?from=search###

摘要:生命科學在20世紀的迅猛發展,特別是生物技術滲透到農業、醫藥、軍事等社會生活各個層面的事實,不可置疑地驗證了“21世紀是生物學世紀”的預言,其中基礎生物學教育起著極大的推動作用。在21世紀已走過3年之時,我國開設中學生物課也歷經了102周年的蒼傷歷程,整整一個多世紀的坎坷發展歷程表明,中學生物學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它在過去、現在和未來都將為生命科學乃至自然科學的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

關鍵詞:中國生物學  發展歷史 發展前景 引 言:

 中國古代關于生物學的學習及應用就已經開始。農業是應用生物學的最早形式之一,東西半球已經馴育出糧食作物。醫學方面,甲骨文已有與疾病相關的文字,《山海經》也有了關于疾病的記載。畜牧業逐步出現了牛、羊等飼養牧群,當時的中國已知道養蠶的技術。奴隸社會(約4000年前),人類進入鐵器時代,出現了原始的農業、牧業和醫藥業,對植物學、動物學和解剖學還停留在搜集事實和整理階段,被后人稱為古代生物學。而我國注重生物學知識的應用和發展卻是在近一個多世紀,隨著西方傳教士帶入中國的,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生物學。最近一個多世紀,我國生物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生物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在我國建國以來就一直得到重視和發展。

一、我國中學生物教學的歷史概況

  在中學生物教學開設百余年的歷史長河中,按其教材體系和學科內容大致可分為如下幾個階段。    

 1.1分科教學階段,又稱博物學課程階段    

 此階段把生物學知識按生物種類加以介紹,屬于材料收集階段。上個世紀的20年代前后,美國、英國、奧地利等國把生物課分為植物學、動物學分別開設,講授內容突出動植物的種類、結構和進化證據等。生物學是近代從西方傳入我國較早的一門學科,我國從1902年清朝制定的《奏定中學課堂章程》開始規定,中學設置博物課,講授內容為植物學、動物學和生理衛生。植物學講授形態、構造、生理、分類;動物學講授外形構造、生理習性和分類;生理衛生講授人體的構造、知覺運動的機理及衛生常識。1912年~1922年博物課還增開了礦物學。其間每周2~3學時,4年共計240學時。限于生物科學當時的發展水平,教學內容以形態構造、分類為主,強調了生理功能和有關知識的實際應用。    

 1.2知識初步綜合為生物學教學階段或一般理論階段,又稱近代生物學課程階段    

 上個世紀30年代年有的國家開始試行把動物、植物綜合為一門生物課,但當時教材還不十分成熟,未能將動植物中的許多內容很好地結合起來。直到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期,生物學仍保留有動植物學分科的痕跡,同時生物課中的大量內容,都是要求學生記憶的材料。舊中國的動植物課一直是分科開設的。1924年開始增設高中生物學,學習內容在初中水平上具有較高的綜合性,特別是引入了遺傳與進化的知識,并逐漸開設實驗課。從1933年到1949年,大多數學校采用的是陳楨編著的復興高級中學教科書《生物學》,這在當時是一本比較完善的生物學課本。此期每周開設2學時課程,4年共288~300學時。    

 1.3以研究科學進程為主的生物教學階段或理論獲得認識階段,屬近代生物學課程階段    

 20世紀的五六十年代,隨著生物科學的發展,中學生物課內容有了較大的變化,其特點是教材結構更合理,內容注重生物學的基本概念,強調反映科學發展中出現的新觀點、新思想,并教給學生如何提出假設,設計實驗,觀察記錄和總結;如何整理材料,解釋一個理論論點,認識理論和假設的區別;以及什么是科學的事實等。這種以科學進程為主的課程內容,在世界上多數國家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一直延續至今。我國1952年編訂的第一部《中學生物學教學大綱》(草案)由于受蘇聯的影響,初中取消了生理衛生,只開設動植物學,高中取消了生物學,代以人體解剖生理學和達爾文主義基礎,大大削弱了普通生物學基礎知識,特別是刪去了細胞遺傳學方面的知識,造成50年代畢業的學生,不懂細胞遺傳學,甚至許多生物系大學生也不知“三大遺傳規律”,在其后的教學過程中只得重新補課。此階段每周開課2~3學時,總課時為396學時。    

 1.4以理論應用為目的生物教學階段,又稱現代生物課程階段    

 1970年以后,人們開始從一個全新的高度認識生物學在解決生活和社會問題中的科學價值,使中學生物教學成為社會服務的有力工具。它突出強調培養學生用科學的方法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運用所學的知識為社會服務,改善人類生活。教學不是簡單地在課本中指出科學如何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而是把知識作為人的整體發展過程的一部分給予學生,使學生獲得一種終生受益的能力。我國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期間全盤否認了中學生物學教材,只開設《農業基礎知識》和《醫療衛生》,中學生物教學因此受到嚴重摧殘。“文革”結束后的1978年恢復了生物課,初一為《生物》,包括植物和動物;初二開設《生理衛生》;高中的《生物》包括生物的分類、生理、結構、生態、遺傳進化等各方面現代生物學知識,其知識結構和比例趨于合理,開始與國際中學生物教育教學接軌。1981年以后,形成了穩定的課程設置,即初一《植物學》,初二《動物學》,初三《生理衛生》,高二或高三《生物學》。規定每周開設2課時課程,總課時256學時。  

  二、我國生物教學發展現狀

  從1981年恢復生物高考至今整整20多年,中學生物學走過了一段艱難曲折的發展之路。    

 2.1中學生物教學的10年全面發展期    

 初中生物學于1978年得以恢復,它同屬于初中升高中、升中專的考試科目,考試內容主要是初三的生理衛生,植物、動物學占一定比例;有的地方加考鄉土教材,總分按100分計。1995年初中生物課被取消了升學考試資格,改在初二會考或不考。教材改為一套三冊,兩年教完,這種教學計劃一直延續至今。

  高中生物學也得到不斷發展。1981年,全國高考恢復后的第四年,生物課作為總分30分的科目參與高考,1982年增至50分,1986年增至70分,一直持續到1992年(其中1991年~1992年,“三南”即湖南、海南、云南試點省的生物高考總分為150分)。    

 20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是中國生物教育教學的鼎盛階段,不僅中學生物課程得到建設和發展,就連相應的大學生物系和農林、醫學類大專院校也處于發展的興盛時期,許多地區性師專的生物系相繼建立(湖南省于1986年~1988年還辦了3屆兩年制專科),培養出大批合格的中學生物教師,推動了大、中學校生物學教學的起步和發展。    

 2.2取消生物高考資格的“3+2”時期    

 1992年全國除了4省以外,大多數省市(包括北京)開始實施“3+2”考試方案,其中的“3”指語文、數學和英語,“2”指文科的政治、歷史及理科的物理、化學,而文科的地理和理科的生物則被取消了高考的資格,改在高一和高二進行畢業會考。取消生物高考的官方理由是為了減輕學生負擔,可能實質是因為生物是“副科”。高中會考制先在“三南”試點,很快推向全國。至1995年,全國只有上海把生物作為高考的選考科目,一直堅持至今,廣東省1998年恢復生物的單科考試。    

 取消生物高考給生物教學帶來了嚴重的后果。由于高考指揮棒的作用,生物課和生物教師不受重視,這不僅嚴重地削弱了學生對生物“兩基”的學習積極性,對其智力發展和身心健康造成一定影響,同時也使得生物師資隊伍極不穩定,教師的大量流失造成了生物學科恢復高考時,許多學校竟找不出有經驗的高三教師。中學生物教學的低潮,也涉及到大學生物專業和農林醫專業的招生分配,進而影響到教學質量。    

 面對這種情況,廣大的中學生物教師和生物學工作者不斷發出懇切的呼吁,要求有關部門正視生物學在當今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早在1991年,中科院裘維蕃院士(已于2000年逝世)就發表文章指出,我國過去強調了數理化的重要,但對生物學長期忽視,已產生了副作用,許多人信迷信不信醫生,很多青年高考不愿報農林醫,有些學生認為農業大學就是種地。令他心寒的是生物課程已不是重視與否的問題,而是根本沒有高考的資格。《科技日報》1994年8月29日報導,中科院組織院士及有關教授對我國高等學校生物系教育現狀考察后,給黨中央國務院提出建議,要求加強生命科學人才培養,迎接21世紀。其中談到,高校中的青年人才向西方發達國家大量外流,取消生物高考已帶來嚴重后果,這是對生命科學重要性的認識不足,必然產生降低生物學在學生心中的地位,渙散中學生物教師隊伍的消極效應,既無助于減輕學生負擔,又導致新一代生物學盲的出現,實為不慎之舉。同時建議加強中學生物學教育,扭轉現狀,恢復高考。    

 2.3再度恢復生物高考資格的“3+X”時期    

 素質教育替代應試教育是中學教育改革的必然方向,高考既要選拔人才,又要促進基礎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以3門工具課為中心兼顧其他學科的“3+X”高考改革方案的最終出臺,不僅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廣大生物學工作者力爭的結果。    

 恢復生物高考順應了科學和社會發展的潮流,給中學生物教學帶來了再一次發展壯大的機遇,但這次生物恢復高考已不是前些年生物高考的簡單重復和繼續,而是將3門綜合課融為一體的綜合能力的測試,具有了新的內涵。“3+X”的“3”指語、數、外3門必考基礎課,“X”指其他選考科目,包括文科的政治、歷史、地理和理科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對報考本科院校的考生,含生物在內的理科綜合也是必考內容(廣東)。2001年的高考形勢是以“3+綜合”代替“3+X”,即把物理、化學和生物綜合為一門科目考試。綜合科目首先是學科內的綜合,考試內容約占總分的80%,其次才是跨學科的綜合,考試內容約占總分的20%。考試時間為150min,試卷總分為260分。    

 廣東省在高考生物停考4年后,于1999年率先進行“3+X”的高考模式試點,2000年在浙江、江蘇、山西、吉林四省推行,2001年在全國大面積展開。伴隨著21世紀的第一線曙光,中學生物教學迎來的將是一場全新的機遇和挑戰。    

 到2003年,全國各省市都以文理大綜合、理科綜合或單科的形式把生物學科納入高考科目,從而讓生物和地理這兩個世人一貫認為是副科的學科從新登上了高考舞臺。但是由于歷史原因和所占分值較少(地理在文科綜合300分中占90分左右,而生物在理科綜合300分中占66分左右)等問題,在有些地區,生物學科仍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生物教師的才能也沒有得到很好地發揮。    

 然而,在21世紀的今天,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我們都可以看到生物技術所處的重要地位。據報道,在2002年的全國十大科技成果中屬于生物領域的占了六項,2002年的世界十大科技新聞中與生物相關的占了六大,2200多名兩院院士中與生物科技相關的占了55%左右。這一切都反映了在現在和未來,生物科技都將會占據整個科技界的主流,中學生物教學和生物教師應該被人們重新認識和定位,從而才能為培養高精尖的生物科技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我國生物學發展前景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也對未來課程改革制定了具體目標:w 改革課程目標過分注重傳承知識的傾向,強調課程要促進每個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培養良好品德,培養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w 改革課程結構過分強調學科獨立性、門類過多和缺乏整合的傾向,加強課程結構的綜合性(從學科走向領域、從分科走向綜合)、均衡性(合理設定學科或領域的門類及其課時比例)、選擇性(適應地區差異、學校特點、學生的個別差異)。w 改革課程類型的單一性,設置綜合實踐活動為必修課,包括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勞動技術、社會實踐,逐漸開設信息技術課程。w 改革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傾向,建立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政策?。生物學課程變革將呈現出以下特色:全面發展與培養個性相結合、基礎性與先進性相統一、科學性與人文性相融合、綜合性與實踐性相匹配、多樣化與選擇性相依存


文章分類: 行業新聞
分享到: